山藥在我國食用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全國各地都有種植,各地有很多不同品種,不同的品種適應不同的地區種植,如懷山藥,大谷山藥,南方的腳板山藥,佛手山藥,淮山藥。江蘇的風山藥,水山藥等。不同地區種植的不同的品種,不同品質,不同用途。
焦作地區(古懷慶府)種植的懷山藥遠在兩千七百多年前,公元前734年,封建諸候衛桓公就以懷山藥為貢品進獻周王室。懷山藥品種來源,從神話傳說神農采藥神農山老君洼山藥溝,到史志記載,懷慶府北部太行山上野生藥材豐富,小北頂(神農山主峰)老君洼野生山藥、地黃叢生,群眾稱“山藥溝",“地黃洼"。沿山一帶農民在長期上山砍柴采野菜實踐中,發現野山藥,地黃等野生植物有滋補和治病作用,于是,便采集食用,經過無數人次試驗認定后,便從山上移植進行人工栽植??茖W家考察“太行山小北頂(神農山)的老君洼有野生山藥,當地稱"鐵耙齒山藥”系懷山藥的原種?!壁w曦巜四大懷藥的研究和應用》。懷山藥歷代作為貢品,但山藥入藥在古代醫學界一直有爭議,南朝醫學家陶弘景創立道地藥材理論,他在《名醫別錄》記載:"牛膝生河內山谷…"。唐宋以來,醫藥學家才逐步認識山藥入藥懷州為真。又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才形成共識,山藥以懷慶府所產最道地。直到明朝《救荒本草》,《本草綱目》,《本草原始》,《壽世保元》以及《懷慶府志》一致記載山藥以河南懷慶(懷州,河內)產的為佳,第一次明確提出把焦作(懷慶府)生產山藥稱為懷山藥。明李中立在《本草原始》指出:"山藥,今人多用懷慶者,肉白,指細,緊實者入藥。"清植物學家吳其濬在《植物名實圖考》記載:"生懷慶山中者,白細堅實,入藥用之?!泵黠@提出了入藥山藥產地特征。
以上分析來看唐宋以來入藥最好的懷山藥指的是鐵棍山藥類型,但沒有提出鐵棍山藥名稱。鐵棍山藥的提出最早見于清道光十三年(1838年)《河內縣志》記載:“蔬之屬曰薯蕷稱菜山藥,藥之薯蕷為藥山藥稱鐵棍山藥,供藥用,產懷慶府者優"?!段溱炜h衛生志》轉載:“清光緒庚子年《農學叢書》武陟縣土產表中記載:武陟山藥分菜山藥,藥山藥和鐵棍山藥三個品種。"民國十八年《河南新志》記載:“山藥,舊志謂各府州皆有之,入藥者河內為良?!劣诤觾龋唇袂哧枺┲剿?,俗稱“懷山藥”,亦名“鐵棍山,較普通山藥為堅密,產于溫縣者最盛"。但對鐵棍山藥和藥山藥的特點,描述是一致的,其形堅細,質緊密,色白,面多,久煮不散。
藥山藥與鐵棍山藥是一種山藥兩種說法,還是兩種類似的山藥,從文字描述來看兩種山藥形態一致,只有味甜味淡之分。李成杰老先生講,八二年馴化野山藥,當是找到一株帶藥味的山藥,種在花池中被人毀掉。民國名醫趙橘黃在《本草藥品實地之觀察》記載:"懷慶品帶微弱之甜味,他處產品較為瘠長之一種,則微有藥臭而略帶苦味。"我在野生山藥馴化時,也發現此類山藥品種,長的較細,食用口感不好,不知是不是記載的藥山藥。有待進一步研究。從以上記載來看,明清至民國懷山藥種群以鐵棍山藥或類似鐵棍山藥的藥山藥為主要品種,都是入藥用之,還有菜山藥,主要食用。據溫縣,武陟衛生志記載,1935年以前種植山藥,以鐵棍,白皮山藥為主。1925年溫縣許北張商人許召蘭等從山西引進太谷,平遙品種,因個大產量高,質地也好,好加工,加上收購以支頭大小定級,藥農以經濟受益選擇取舍,太谷山藥種植面積逐漸擴大。鐵棍山藥面積縮小,以致有頻臨絕跡之險。
建國以后,黨和政府非常重視中藥材發展,出臺一系列獎勵政策,并從《本草綱目》中的1892種藥材,篩選出44種道地藥材,四大懷藥都是道地藥材。懷山藥首當其中,當時焦作地區各縣普遍種植,種植的懷山藥品種,各地稱呼不同,主要是鐵棍山藥,郎山藥,雞腿山藥,鐵耙齒山藥,老懷山藥。因收購部門以大小支定價,種植山藥面積多數是太谷山藥,菜山藥。六十年代初,糧食緊缺,以糧為綱,四大懷藥上山下灘,懷山藥種植大面積在黃沁河灘區,到七十年代初種植山藥面積明顯減少。八,九十年代,各縣加大發展懷藥產業經濟力度,四大懷藥得到迅速發展。被遺忘的優秀鐵棍懷山藥品種在各縣只有零性種植。經我們調查走訪:據國家懷藥非遺傳承人李成杰,孫樹武老人回憶,六十年初當時新鄉地區藥材部門為了繁殖鐵棍山藥,委托武陟縣藥材部門在沁河灘種十畝鐵棍山藥,后因沁河發大水,全部淹沒,水退以后有少數山藥沒死掉,武陟縣小董西陶村邢氏老人繼續種植。后來聽有關專家教授說,當時他在河南農大(農學院)當教師,把一部分鐵棍山藥拿給溫縣岳村鄉種植。李成杰老人在沁陽北金村種植。博愛縣磨頭種山藥老人說:博愛縣艷粉莊看竹園老人老龍纏,建國后一直種鐵棍山藥,六,七年代,不讓大田種經濟作物,他把山藥籠頭種在竹子園里,八十年代初移出竹園進行少數種植,后來種植情況不明。沁陽市大郎寨種植的郎山藥明朝以來一直為貢品,據說郎山藥是鐵棍山藥極品,鮮郎山藥跌地有聲不斷,截面為菊花心,但最后種植貢品郎山藥老人早己去世,我們正在積極尋找郎山藥品種。調查中發現溫縣番田鎮老懷商"文元裕"后人多年堅持種鐵棍山藥,全市有不少農戶也有零星種植。懷藥非遺傳承人李成杰父子從八二年開始進野山藥馴化育種,探索懷山藥的珍品鐵棍山藥種源。但是大田種植的山藥基本上都是太谷山藥,菜山藥。九十年代未筆者到溫縣工作,在99年春節前籌備北京老鄉經濟發展座談會時,我們考慮給與會人員送一點土特產,經過反復研究篩選,選一種既能體現本地持色,又能換起思鄉情結,回味家鄉風味,共謀發展地方經濟。最后政府工作人員提供,岳村鄉趙郭作村一農民種不足兩畝鐵棍山藥,產量很低,品質很好,產量不足太谷山藥一半,價格是太谷山藥一倍以上,經研究大家一致同意,委派一名縣領導負責,制做箱子,購買鐵棍山藥,第一次將鐵棍山藥裝箱作為特產禮品送給經濟發展研討會人員。受到與會人員大力好評,一些早年離鄉在京工作的老領導,深情的說,這是我們家鄉的好寶貝,是最珍貴的鐵棍懷山藥,好多年沒有見到了,建議把發展鐵棍懷山藥作我縣農業發展的突破口,發展懷藥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座談會后,經縣委,政府研究把發展懷藥作為農業發展突破口,制定發展規劃,拔出專門資金,讓農科所研究加快鐵棍懷山藥的繁殖力度,發展擴大種植鐵棍山藥面積。從此鐵棍山藥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幾年間種植山藥面積發展到幾萬畝,目前全市種植山藥達十萬畝之多。從海南到東北,乃至全國到處都是焦作懷山藥,鐵棍山藥等。
2006年國家發布地理標志產品一懷山藥標準,鮮懷山藥品種分為兩類,鐵棍山藥與懷府山藥。這兩個品種都是傳統種植的山藥品種,從各縣(市)史志記載來看,焦作地區(古懷慶府)種植山藥品種除鐵棍山藥山藥外,還有一種各地稱呼不同,如菜山藥,白山藥,老懷山等,這些都應是懷府山藥。懷府山藥并不是花籽山藥,水山藥,風山藥這菜山藥,兩者最大區別是,前者開花結籽長零余子,后者光開花結籽不長零余子。至于記載的藥山藥,隨著時代發展,很可能因食用口感不好,而遭淘汰。隨著懷藥不斷發展。懷山藥各種包裝齊全,深加工產品眾多,以鐵棍山藥為產品產業迅速興起。懷山藥成為焦作市著名特產,懷山藥品牌價值連續幾年來成為全國農業名列前茅的品牌。一是品種混雜,目前焦作范圍內種植品種眾多,各地相互引進,如山東的雞皮糙,西施山藥,河北小白嘴,麻山藥,風山藥,準山藥,紫山藥,扳薯,都成了焦作懷山藥;一些人認為只要在焦作當地種植都可稱懷山藥,應該是在焦作特定環境下種植的山藥,比外地種植品種會好一些,藥效可能增加一些,但不完全具備懷山藥藥性,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講不能叫懷山藥,如太谷山藥引進種植將近百年,但仍是太谷山藥。二是品質下降,產量增加,加上個別藥農濫用農藥,膨大劑,化肥等增產措施,使原來形體堅細,緊實的鐵棍山藥,長成類似棒槌粗大,結構疏松的普通山藥。據這幾年市場觀察和分析。估計市場上叫賣的山藥,焦作本地種植占不到百分之十。在本地種植的山藥中,正宗道地鐵棍懷山藥種植面積占的比例比較小。因此造成本地山藥價格低位運行,山藥品質良莠不齊,真假難分,以次充好,致使很多種鐵棍懷山藥的藥農沒有經濟效益。嚴重挫傷藥農的積極性。以上分析可以看焦作地區發展種植山藥前景廣闊,特別是種植入藥道地鐵棍懷山藥潛力巨大。據了解各縣一些種植專家也在不斷研究選育鐵棍山藥,進行提純復壯,提高懷藥品質。河南省農科院經作所與焦作市懷藥行業協會,沁陽野生源懷藥公司合作,經過多年種植馴化,從野山藥中選育鐵棍懷山藥新品種。我們期待新的鐵棍懷山藥品種問世。在古老傳統優秀的鐵棍山藥基礎上,提高品質,增加藥效。讓吃鐵棍懷山藥的人健康長壽。